1953年,F-100首飞
第一种实用化的跨音速战机,苏联将其和米格-19这种跨音速(M 1.3左右)战机列为第二代喷气式战机,美国则将其划入第一代或一代半。
1954年,F-104首飞
第一种实用化的超音速战机和第二代战机(美标,下同)。最高速度近M 2。
1956年,米格-21首飞
与F-104并驾齐驱的战机。早年美苏的战斗机年代差仅有1-2年。
1958年,F-4首飞 F-104服役
F-4是第二代重型战机,开始配备远距雷达和“麻雀”中程导弹。
1958年12月17日歼-6首制机首飞
1959年,米格-21服役
1961年,F-4服役
1963年9月23日歼-6成熟型号首飞
1964年,米格-25首飞
1964年4月30日中国组装米格-21首飞
同年,歼-6开始装备解放军空军,比苏联空军装备米格-19落后9年,比美国空军装备F-100落后12年。
1966年1月17日国产歼-7首飞
比米格-21首飞落后10年。但因对中国来说价造价太高,仅少量生产。
1967年,米格-23首飞
比F-4落后9年,1969年服役。苏联还有同代的苏-15防空截击机,1965年首飞,1969年服役。
1969年7月5日歼-8首飞
比苏联研制的同类——米格-21放大机型E-152落后9年。
1970年,F-14试飞
配备远程“不死鸟”导弹,先进雷达及电子设备,注重机动性能,世界战斗机发展进入战后第三代战机阶段。
1972年,F-15首飞,米格-25服役
F-14和F-15实际上都是由1965年展开的F-X(Fighter-Experimental)计划发展出来。
1974年,F-14服役
同年YF-16和YF-17首飞,展开竞争。美国空军选中YF-16发展为F-16,YF-17(左图)后被海军选中发展为F/A-18。
1975年,F-15服役
1977年,米格-29、苏-27首飞
比F-15、16落后3-5年。两者都源自苏联中央流体力学研究院的成果,所以外形类似。
1979年,F-16服役
F-16是首架按“能量空战”原则设计的战斗机,也是生产数量最多的三代战机,至今仍在生产。
1980年,歼-8服役,F/A-18服役
歼-8实为歼-7双发放大版,仍属于二代战机范畴。美国却已完成海空军高低档共四种三代战机的研发工作。
1982年,歼10展开研制方案论证
1984年,米格-29服役
比F-16落后5年,具有使用前线简易机场的能力。
1984年6月12日歼-8Ⅱ首飞
歼-8Ⅱ属于二代晚期战机范畴。比米格-23落后15年。
但实际上70年代初米格-23即具备的中距拦射能力,歼-8机型直至90年代末才正式实现,差距近30年。与60年代初即具备此能力的F-4相比,差距近40年。
1984年歼-10初步设计方案确定
2至6月,歼-10方案确定。1998年实现首飞,2004年装备部队,比F-16落后24年。
1985年,苏-27服役
比F-15落后10年,但在空战性能上超越了F-15。
1990年,YF-22、YF-23首飞
进行技术验证和对比试飞,美国空军选中YF-22。后因冷战结束,研制进度放缓。
1997年,F-22首飞
并于2005年12月服役,第四代战机时代正式到来。
2010年,T-50首飞
技术状态仅相当于YF-22,俄美技术时间差扩大到20年。
2012年左右中国第四代战机首飞?
按中国空军副司令何为荣将军的说法,中国第四代战机将“很快”首飞,8-10年内装备部队。若中国四代战机2012年首飞,2018年装备部队,中美的装备技术时间差可缩短到13年